他17年奋战在最繁忙的基层一线派出所;他先后获深圳市公安局嘉奖15次,被评为深圳市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三等功;他长期以单位办公室的沙发为家,有事总是冲在最前面;他是同事下属口中“罡罡的”好战友;在升职的那天他倒在了第一线……昨日下午,平湖派出所门口摆满了纯白的百合花,辖区内数百名干部群众得知平湖派出所副所长李罡的噩讯,自发前来吊唁,在派出所门口排起了长龙。与之并肩作战的警队弟兄们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在泪水和哽咽下回忆追思李罡生前的点点滴滴。《深圳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s/2011-02-18/082021974821.shtml
当我看到《派出所副所长工作时晕倒身亡,数百人自发吊唁》的新闻题目,我估计看完之后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甚至会一边看、一边流泪。可是看到记者写得如此天花乱坠,我不禁放弃了感动的心理准备,取而代之的满腹疑惑与无所谓。不是我缺乏人情味,我只是对记者写人物报道的陈旧模式感到反胃。如果真有这么好,活着的时候怎么没见你报道?活着的时候只字不提,人一死,需要树立先进典型了,需要弘扬主旋律了,就说得天花乱坠,同事眼里的好同事,领导眼中的好下属,认识的人每一个不赞叹有加的。如果我是同事,记者采访我,我也会说他好,即使有仇,人都死了,何必呢!即使我小心眼、睚眦必报,说他不好,记者会写吗?
这种老套路的新闻模式,说一两回,还有人为之感动、嘘唏不已;说多了,一开口必言“xx年如一日、以xx为家、xx时间不合眼”,一搞就是完美无瑕的“高大全”形象,只能让人心生疑窦,即使死者生前真得非常优秀,也没多少人相信了。
说实话,这篇新闻还算不上非常夸张,比这夸大其词甚至雷人的类似风格的新闻,在我们这个国度数不胜数。有报道称,有的公务员几天几夜不合眼,终于累倒在工作第一线;有的城管一年到头不休息,白加黑,5加2,有病也不去看医生。我就不懂了,天下有什么工作如此繁忙、如此紧迫,需要凌晨3、4点不睡觉去干?凌晨的时候,街上空空荡荡,还有多少事情忙不完?还有多少小贩需要驱赶?夸张!太夸张!严重蔑视读者的智商!作为一个吃五谷杂粮的正常人类,又不是灌汽油的机器,如果一天不睡觉,就会哈欠连天、无精打采,无法正常继续工作。那些“高大全”典型人物,动辄就三天三夜不休息,发挥“白加黑、5加2”的精神,他又不是变形金刚,又不是奥特曼,怎么可能!?
鲁迅说“罗贯中写诸葛亮近似妖”,因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什么都会,神乎其神简直不像人。记者写树立典型的人物报道,优点应有尽有,缺点应无尽无,夸人夸得无边无际,什么形容词好听就套用什么词,者和“罗贯中写诸葛亮近似妖怪”何异!如果说有人对死者不敬,这个人不是对报道表示怀疑的人,而是夸大其词、胡言乱语的新闻记者。是记者不合逻辑把人写得神乎其神使人产生了质疑,归根究底,记者对死者大不敬。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中遇难,媒体报道其在危急时刻将4名学生掩护在身下,后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但是,经记者调查,最初报道的被谭千秋老师所救的4名学生,只有刘虹利是真实存在的,另外3人,付强死亡,田刚、余建则不存在。
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但是更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树立典型、为了弘扬主旋律而夸大、虚构、打造英雄,只会让“英雄”的称号不再崇高,使“英雄”的形象一落千丈。当我们发现啧啧称赞的英雄是出于记者的文笔了得、弘扬主旋律的需要,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感动受到了欺骗,我们将不再轻易感动,不再轻易相信英雄!一个缺乏感动与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苍白冷漠的时代,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记者虚构与夸张的文风。记者朋友,请摒弃这种老掉牙的文风吧!
说到最后,我愿意相信李罡是个好警察,愿意相信辖区内数百名干部群众前来吊唁都是自发而不是特意组织,可是记者的陈旧文风让我没有理由不怀疑:“又在造神?”同样怀疑,如果死的是一位农民工,也是夜以继日,也是辛勤劳动,记者还会写类似的报道吗?还会尽情描绘、力求催人泪下吗?为什么只有公务人员死在工作第一线,才会被树立典型、打造成英雄人物?英雄狗熊,宁有种
推荐阅读
今年1月25日,《中国第一报道》接到来自山东夏津村民 赵玉新儿子赵林凡来信,据其称:其父亲赵玉新因在网上发帖反映当地黑幕,协助医疗事故受害人维权及捕获一名通缉犯,竟分别被有关部门以敲诈勒索及寻衅滋事罪名,>>>详细阅读
地址:http://www.lgo100.com/a/04/20110221/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