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压力之下,民间资本成了“香饽饽”。从5月份至今,中央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特别是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旨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垄断行业的政策和意见,掀起一轮力邀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热潮。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短期看也不现实。原因何在?
9月17日发布的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而此前的5月份,银监会、国资委、证监会、交通部、卫生部和铁道部纷纷出台旨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垄断行业的政策和意见。
经济增长下行,投资拉动成为现阶段“稳增长”的主要手段。在自身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引入民间资本就是其必然选择。
但各地密集出台的鼓励政策,其实际效果如何却不好估量。且从目前看,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还不太现实,进展不够理想。面对中央部门出台的42项落实国务院“36条”政策的细则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批垄断行业项目,民资却在门前彷徨犹豫。根源何在呢?
从制度设计上看,引导民资的新36条是框架性、纲领性的,操作性不强。从5月开始先后出台的42项实施细则,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仍然不够细、操作性仍差,大部分条款都是重复过去的老话,而这些老东西已经证明对民资并不具吸引力。
比如,《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核心在第一项: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而第一项中,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以适当放宽至20%以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等。事实上,这些条款都是对过去已有规定的梳理汇集而已,而在实践中已经证明这些条款效果很差,对民资没有吸引力。再比如,民营企业可投资发起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实际执行中却没有实施细则,还有许多障碍和条条框框,民资独立设立商业银行仍然是看着很美,却困难重重,偶尔审批一家仍是“重磅新闻”。全国性民营商业银行除了几十年前成立的民生银行以外,至今再没有出现过。外资银行都大踏步进入了中国,而国内的民营资本办银行仍如此之难。
二是这些细则都是站在本部门、本企业角度制定的,特别是如铁道部、中石油等,这就决定了让民资进入是有条件和框框的,即:在保护好自身巨大垄断利益下,让民资进入,我让你进入到我的领地,绝不会让你侵蚀到我的根本利益。这说明42项实施细则从制定开始,主动权就在现有垄断企业之手,垄断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是不对等、非平起平坐的,民间资本处于垄断资本的从属地位。
于是,很有可能的是,民间资本投入巨额资本进入后,只是拥有一些股份而已,在重大事项比如利润分配、增资扩股、风险管理掌控等方面没有决定权和话语权。这不符合民资的流动方向和性质属性。比如,民资进入铁路投资建设,就可能只是把资金投进去,别的就没有啥事了。将来分红高低、分与不分的决定权在国有资本。再比如,民资进入石油石化领域,都是中石油、中石化制定的细则,可能出现“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来”的惨状,或者每年分红达不到银行利息,干耗着,最终被彻底套牢。再比如,民资进入村镇银行,但被限制了持股比例,不能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而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出资股东,其投资风险对于民资来说就是不可控的。
从根本上来说,民资心有余悸,是对风险高、回报低、周期长的担心;更担心的是进入后没有座位、没有话语权,最终被套牢甚至被吞噬;担心的是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的行政效率、管理水平及能力和重合同、守信用的诚信度;担心的是国有垄断企业主导的投资项目存在的巨大腐败成本;担心的是将资金投进去后最终落个欲罢不能的结果。
让现有垄断企业或者国企管理部门出台所谓细则,站在高处招手让民资进来的方式最终效果不会太好。让民资真正进入垄断行业,治本之策是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而不是把吸引民资作为当下“稳增长”的短期手段。彻底打破垄断,放开市场,放宽准入,让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此外,让民资进入到现有垄断行业里,与国企等其他资本是平起平坐的独立法人竞争关系,投资自主、盈亏自负。而不是让民资进入到现有垄断国企中,处在一个持股附庸地位。比如,打破石油石化垄断局面,让民资以独立法人形式开采国内石油、炼制石油、经销石油进口和零售等,实行国民待遇。这才是引导民资投资、释放民资活力的正确思路和治本之策。
推荐阅读
速途网讯 “A股钻石底的灵魂还在!”经过长时间的盘整,A股终于回到了2000点关口,2000点能否守>>>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绣球”频抛,民资为何在垄断行业门前彷徨
地址:http://www.lgo100.com/a/04/20120928/8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