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陌生人间建立信任共同创业的试验
很多人的咖啡店
[ “当初报名投资的人有超过100个人,光面试和候选人沟通我们就花了差不多两周时间。”王小塞回忆当时对股东的筛选时,拿出了两条标准,一是志趣相投价值观相似,二是经济能力许可,投资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
2011年1月,蚊二妞(网名)在自己的豆瓣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用2000块钱来开间咖啡馆吧》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蚊二妞陆续收到了超过140多封报名信。经过沟通筛选,最终,由78名股东共同成立的“很多人的咖啡馆”在北京落户成立。
紧接着,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武汉……一年多时间里,和“很多人的咖啡馆”类似的各色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声称自己的模式很难模仿,可有意思的是,这些咖啡店的共同点却都指向了三个关键词——“陌生人”、“很多人”、“创业开店”。
“很多人”和“信任”
“一个人投资梦想咖啡馆太难,幸好有万能的微博。”
这是微博博主王小塞在2011年4月发出第一条咖啡馆招募帖时写下的话,“万能的微博”确实显现了它神奇的力量。短短24小时,就有超过一百条转发和回复,一群陌生人因为网络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要一起做生意。去年12月,WeeCoffee,这个拥有60名股东的咖啡店度过了它的一周年纪念。
这些“很多人的咖啡店”的故事通常拥有着差不多的开头,一个或几个年轻人在微博、豆瓣、人人上振臂一呼,随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回应、沟通、了解、认同、互相达成默契,随后选址、定调、着手经营开店。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故事的主体都默契地选择了咖啡店?
“或许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个咖啡店的梦吧。”王小塞的答案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WeeCoffee的中文名字叫“微咖”,在王小塞看来,这是一家真正在微博上诞生的咖啡馆,“基于微博关系的乌托邦”。
如何能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信任,合伙开店?王小塞坦言,网络世界其实就是现实世界的映射,个人的信任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招募咖啡店合伙人之前,王小塞曾在微博上发起过不少慈善和公益项目,这些“无心”的举动王小塞却很有心很透明地在操作。虽然当初并非为了开咖啡店刻意经营,但建立起来的朋友圈的信任度却无疑为之后的项目助了力。如今WeeCoffee的股东遍布上海、北京、温州、重庆等9个国内外城市,其中有些人甚至从来没露过面,互相之间也并不认识。或许,正是基于咖啡店的“文艺”梦想和对彼此间的信任,激发了陌生人之间的心理共鸣。
“两周筹集两百万,三个月做到收支平衡。”小鱼是“粒子咖啡”的筹备人,这家咖啡店可以用两组简单的数字描述:拥有43名股东,所有股东平均年龄低于23岁。与WeeCoffee不同的是,这43名股东并非基于完全陌生的人际关系。
“我们一开始就是想由自己来经营这么一家‘有内容’的咖啡馆,希望能够聚集身边有趣的人参与投钱,但并不希望完全陌生的人加入股东行列。”藏民是小鱼的大学同学,决定着手开办咖啡馆之后,他便很快辞职全力经营咖啡店,“我们也有从来没见过面的股东,这个股东今年16岁,提前考上了大学却延期入学,在北京创业做自己的公司,从来没见过也没来过上海,但很久之前在网络上有很多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属于那种‘不认识的朋友’。”
落实于现实世界的朋友圈让粒子咖啡的筹款尤为顺利,甚至有不少股东扔下钱不久就出国工作或读书,对经营者抱有极大的信任。
“三个和尚没水喝”?
很多人的梦并不一定好做,个别早期成立的“很多人的咖啡馆”如今也正处于退股、分家的状态。
去年4月,钟润杰在豆瓣网组建了一个“上海很多人咖啡馆小组”,并于6月组建第一个QQ群。然而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事情已经变成了“一幕没有剧本的戏”。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在“很多人”身上是否还会重演?
“当初报名投资的人有超过100个人,光面试和候选人沟通我们就花了差不多两周时间。”王小塞回忆当时对股东的筛选时,拿出了两条标准,一是志趣相投价值观相似,二是经济能力许可,投资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事实上,在王小塞早期的微博上,他详细列出了想要聚合的人的标准:“我们原则是聚合6类人,懂咖啡经营的人、懂品牌策划的人、懂市场营销的人、懂网络市场的人、整天玩微博的人和想开咖啡厅的人。”
如今,在WeeCoffee的股东团队中,有媒体从业者、律师、心理学家、IT工程师等等,每个股东的筹资金额统一为2.5万元。“这是为了保证每个股东的话语权平等,同时经营和股东团队完全分离,股东的意见则是由核心团队收集整理后传达给经营人员。”WeeCoffee像一个班级似的形成了自己的“班委”和“班级纪律”。
和WeeCoffee类似的是,粒子咖啡馆在早期选择股东时也显得颇为谨慎。“不愿投钱但愿意出力的”、“只愿意投钱、不想参与运作的”、“既愿意投钱又愿意出力的”,小鱼和藏民把有意向参与投资的人分成了这么三类,对于他们来说,后两种人是他们想要的。“一开始我们就想筹钱自己来干这件事,但干不干得成我们也不能打包票,所以对所有的股东我们都把‘丑话’说在了前面,这钱没准打了水漂,决策在经营者这里,干还是不干。最终纯粹奔着投资收益想赚钱的人,我们也拒绝了。”
在咖啡店经营窘困的市场环境下,开业刚过三个月的粒子咖啡目前已经初步做到收支平衡,虽然粒子咖啡的股东投资金额从2000到10万不等,每个月小鱼和藏民会制作相应的财务报告群发给每位股东,同时听取大家的意见。问到是否会出现“不同意见”时,两个85后男生腼腆地回答:“出钱比较少的股东不好意思多说,说话的股东也都是善意的,但毕竟做事的是核心股东,换作谁来做也未必能做得更好。”按照公司运作的基本原则,核心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依然占绝大多数,因此也合理地规避了谁来决策的问题。
“创业容易守业难”,当咖啡馆赚了钱之后,是否还会有很多人作为股东,现在还不得而知。如今,这些“很多人的咖啡馆”大多仍处于起步和投入阶段,个别咖啡馆做到收支平衡却远没有达到盈利的状态。抛开“很多人”的背景,如何成为一家“很好喝”、“很有趣”的咖啡馆,将是“很多人”的下一个课题。
推荐阅读
“我们经常自嘲,经过这次财务自查,就算以后不干审计了,改行去做私家侦探也绰绰有余。”杨林(化名)笑称。 杨林是国内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一线会计师,当前正服务于某创业板企业的IPO项目。IPO核查的开始,已经极大地>>>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很多人的咖啡店
地址:http://www.lgo100.com/a/04/20130201/25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