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登录

新三板并购潮思考:泡沫裂后如何接盘 谁在助力?

作者: 来源: 2015-11-08 19:48:10 阅读 我要评论 直达商品

   新三板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必然会经历大起大落的过程。

  如果说2014年是新三板的元年,那么2015年可谓是新三板并购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前三个季度并购事项约为2014年全年总量的十倍。新三板企业也打破了之前“被并购”的格局,不仅仅只是扮演“选秀池”中的优质标的,而且在业内开展大规模的并购整合。更有甚者,如新三板挂牌企业华图教育,通过并购上市公司*ST新都(000033.SZ),实现了借壳上市。什么推动了新三板的并购狂潮呢?并购后的企业是否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呢?

  谁助力了新三板的并购狂潮呢?

  大多数初创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整合难的困境,没有资金,就无法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力,不并购整合,就无法通过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新三板的出现,给了初创企业新的融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将真实的信息披露于市场,形成相对公允的市场价值。企业借助自身的公允价值,采用“定增”或“定增+现金”的模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产业并购。如点点客8000万对价收购微吧100%股权时,其中是以14元/股向交易对象发行416.9万股,以2163万现金支付剩余对价。融资渠道拓宽,并购成本降低,让企业拥有了产业规模化的经济基础。

  有了低成本的并购基础,挂牌企业便开始“招兵买马”,把业内的好技术、好资源纳入囊中。笔者认为,市场发展源于市场本身的需求,而新三板的并购狂潮也是源于新三板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据了解,新三板并购方向多是围绕着原有相关的行业,80%以上的并购企业是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或横向整合,少数企业选择多元化并购道路。

  比如,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的新三板企业伯朗特,以1.2亿对价并购了上游的提供核心零部件的“华成”,以9600万的对价并购了下游的集成应用商“精锐达”,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降低产业成本。再如,以微信第三方营销为主的新三板企业“点点客”,以8000万的对价并购了另一个微信营销的龙头“微巴”,复牌当日,点点客暴涨95.66%,像这类业内龙头并购后,往往能够形成较大的行业垄断势头,甚至能够影响产品的定价、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围绕着本行业的并购,并结合有效的内部管理,往往能够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另外,很多新三板企业在挂牌前或上市后,都有创投企业的参与,比如天星资本、九鼎投资等,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并购进程。过去,这些创投企业的退出渠道主要是IPO和并购,尤其是上半年二级市场一片火热,IPO退出是创投最有效的退出渠道。但IPO暂停,现在二级市场也一路唱衰,新三板成为了创投退出的较好选择,尤其是做市企业,流动性相对高些,市场认可度也比较不错。比如九鼎投资所投的新三板企业易事达,上市公司联建光电拟以4.89元/股进行收购,现金支付1.47元/股,发行股份3.42元/股,想当初,九鼎投资的创投成本2500万,而现今退出回报高达4737万。高额的退出回报促使创投企业利用业内资源和渠道,为新三板企业找好并购的“下家”,以及早获得高额回报。

  推动新三板并购的因素很多,包括宏观政策上的支持,今年证监会出台的两份文件——《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非上市公司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可以说,整个市场环境为企业并购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众多选择的机会,新三板企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中。

  并购高潮后,路在何方?

  其实,企业挂牌新三板后,并购就不算上什么难事。确定企业需求后,选好并购的目标标的,请会计师来鉴定一下并购目标的资产优劣状况,请律师来鉴定并购资产的真实情况和法律风险,再算计算计并购之后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并购和买东西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并购买的是一个企业,这就涉及到新并购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能否与本企业自身相吻合,能否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以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

  但事实上,很多新三板企业并购的出发点并非是将实业做稳做扎实,而是为了套现退出。他们利用新三板的融资平台,以发行定增的模式,联合并购基金,炒作新概念,部分企业频繁发行定增,大量并购产业,并购后难以消化,无法发挥产业的协同效应,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日前不少投资机构和投资者跟风参与的并购项目,已在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跌破定增价格,让投资客们大跌眼镜。对于这一类并购,笔者认为,新三板的企业资产量总体不大,以圈钱为目的的并购方式很容易把企业“撑死”,无法将优质资产及时“消化、吸收”,或者说企业将过多精力放在扩大规模上,而忽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后反倒会被这些资产所拖累。新三板市场与A股市场,无论是在流动性还是在资产量上都相距悬殊,用A股市场的市值管理方式来做新三板,反而会使企业丧失本有的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并购尤其是新三板的并购,多是并购对方企业100%股权,完成对价交易后只能说是取得了对方企业的“控制权”,并不意味着并购成功。据权威的并购调研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的失败案例中,只有20%的并购失败是在交易阶段出现的,而80%左右的并购失败是由于企业并购后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部分比较幸运的新三板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成功纳入上市公司的经营体系中,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1+1>2”的经营效果。但多数新三板企业是作为并购方,去并购产业链上下游或者横向并购,问题是这些企业多为初创企业,其自身的经营体系、管理体系都不是很完整,并购后可能是两个甚至多个体系不完整的企业,这中间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经营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冲击,以及常见的人才流失、技术流失等。并购后的“1+1”可能会小于2,甚至会小于1。

  另一方面,新三板主办券商也要提高团队的专业能力,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的持续督导,特别是频繁进行定增并购业务的企业。目前,很多证券公司没有专业的团队和相关业务线来负责持续督导,而且挂牌手续的利润高,持续督导成本高,导致市场上“重挂牌、轻督导”。主办券商作为企业和投资者的桥梁,要对企业和投资者负责,尤其是在私募基金、股权众筹将投资门槛儿不同程度上降低,中小投资者也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新三板并购的项目中,需对主办券商的专业性、监督职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三板在并购的狂潮推动下,泡沫化也在逐渐升级,很多人也在考虑未来泡沫破裂后的企业如何接盘。笔者认为,并购狂潮和泡沫化都是市场自身驱动产生的,新三板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必然会经历这样大起大落的过程,在起起落落中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制度,这其中不免会有企业牺牲,不免会有投资者为失败的企业埋单,但经过几轮的大浪淘沙后,市场必然会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真正优秀的企业也会脱颖而出。


  推荐阅读

  规范新三板:实施优胜劣汰制 分层和摘牌适时推出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5年金融街论坛”对话股转系统分论坛上了解到,新三板内部已具备分层的条件,这项工作今年年底一定推出。为了进一步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新三板并购潮思考:泡沫裂后如何接盘 谁在助力?

地址:http://www.lgo100.com/a/04/297914.html

乐购科技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乐购科技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网友点评
我的评论: 人参与评论
验证码: 匿名回答
网友评论(点击查看更多条评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自媒体专栏

评论

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