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困难重重,移动医疗还怎么玩?(投稿)

作者:乐购科技 来源: 2016-02-28 20:57:07 阅读432次 我要评论 直达商品

 序言

“300元的挂号费被黄牛转手卖到4500元,普通人还看不看得起病?”这也许是近期最火的一条医疗界新闻。一女孩在医院当面怒斥黄牛贩子,而黄牛贩子的有恃无恐和医院保安的不作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之后,随着卫计委的深入调查以及众多媒体记者暗访,这一“天价挂号费”事件再度发酵!老百姓“挂号贵,看病难”的问题再一次出现在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黄牛党利用关系,利用漏洞批量“炒号”,之后再以高价卖给患者,使得本就不富裕的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这一个个“血淋淋”的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医改进入深水区的种种现实困难以及施行“分级诊疗”的必要性。同时,在看病难的问题面前,“移动医疗”这个技术性词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老百姓即使不懂何为“移动医疗”,但就“移动医疗”背后所能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报以了巨大的期待。

医改进展到底顺不顺利?

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优秀的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中大型医院(泛指三甲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小医院及社区门诊由于近年来事故频发往往得不到广大患者的认同。这就造成了不管大病小病,患者都往中大型医院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使得有需求的患者看不了病,错误需求的患者看错了医生的现象。笔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位深圳某医院的副院长,该院长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我们的优势在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但目前很多患者连喉咙不舒服咳嗽了都来我们医院,经过了差不多10多年的医改,我们很自豪的超过了许多一二级医院,甚至可以说是消灭了它们,但最后却出现了现在这个结果,所以说医改到底算阶段性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也不好说。”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在广州进行试点的医生多点执业,从2015年初开始,广州作为首批允许医生进行多点执业的城市被广大移动医疗从业者、普通民众报以巨大的期待。但到了2015年中旬,大家却发现,政策是有了,但买账的医生和医院管理方寥寥无几。医生多点执业这一政策就好像昙花一现,在初期被媒体广泛报道,但到了最后却无人问津。当然,值得肯定的是,在广州之后,北京、上海、杭州、沈阳等多地也加入了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城市之列,而且在广州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广泛实践,援引笔者一位在沈阳工作的医疗工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小步快跑,在实践中出真知”。与医生多点执业相配套的政策无疑就是分级诊疗制度,笔者就分级诊疗制度采访了浙江省卫生厅某干部,在问及关键问题“为何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在落地性上那么差”时,该干部说出了一句大实话“唯有时间才能解决这一切问题,虽然落地性目前来看很差,还有各方问题没有解决,但如果我们不去做,那就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制度始于欧美国家,我们有我们的特殊国情,肯定不能照搬,那唯有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困难解决困难”。

医改到底难在哪?

“唯有时间才能解决问题”这一句也许正是目前众多医改新政所需要的。笔者整理了下截至到目前各地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各省市都按照中央要求逐步出台了各有特色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但大部分地区都绕不开一个硬性标准——“需要第一执业医疗机构同意”,少部分地区甚至需要书面材料说明及报备。政策面来说,这一做法是为了更加规范安全的管理医生多点执业,但就实际效果来看,也正是因为繁杂的手续使得医生多点执业的实行步履艰难。笔者就此问题也咨询了部分省份的部分医院的在职医生,大约有70%左右的医生只是从网上得知了多点执业政策落实,但对于本省市的政策却全然不知。在笔者咨询的这其中约有65%的在职医生对于多点执业这一政策的未来前景并不看好,其主要原因在于医生目前的所有利益均捆绑于一个特定的医院,当医生走出医院后,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定“光环”就消失了,没有患者的医生又何谈多点执业一说呢?

移动医疗未来何去何从?

笔者讲到这,相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决策层以及政策享受者一定时间来消化解决。与医改困难重重相同情况的无疑就是越来越热的“移动医疗”概念。从BAT开始频繁布局移动医疗市场开始,经过初试移动医疗市场的广大创业者,已经意识到照搬移动互联网模式那套是行不通的,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线下布局。

线下布局目前比较热衷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与公私立大型医院进行合作,资源共享。另一种就是自建小型诊所。前者受限于政策,所需资金及资源并不是所有的移动医疗项目可以接触的。后者无疑才是大部分创业者可以尝试的模式。但后者的模式必须建立在相关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在目前分级诊疗以及医生多点执业这两个关键政策落实的并不好情况下,可以说大部分线下小型诊所要么是无医可用,要么就是本身医生的自身情况并不能吸引到患者前去就医。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医疗一方面吸引了大批量的资金进入,但同时其可靠的商业模式却一直没有建立,或者说被摸索到。在笔者相熟的移动医疗创业者中,有超过半数已经进入了模式复制的死循环,即只能被动地模仿国外相仿行业的商业模式,落地失败后再继续模仿另一个。政策的落地滞后和法律的空白可以说是移动医疗行业现在最大的机遇和困难。说它是机遇是因为,与传统互联网行业相比,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就连BAT也还没摸到门道,这无疑给了无数创业者以无数的希望和未来。说它是困难是因为,由于政策和法律上的不完善,受限于医疗属于公共事业,很多部门和地方医院并不能与广大创业者进行很好的合作和交流。

机遇和苦难并存也许是每一个新兴行业都拥有的标志,“唯有时间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一金句也可以用于每一个新兴行业。站在充满变革的移动医疗风口,对于如何去诠释移动医疗的真谛,每一个创业者也许都有他们的自己的答案。

 本文作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与细胞实验室研究员-Steven Yan


  推荐阅读

  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在闽发布

  乐购科可穿戴设备 “很快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能够分享和体验整个场景,想象一下,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够在篝火面前坐下来,和朋友出去玩,>>>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医改困难重重,移动医疗还怎么玩?(投稿)

地址:http://www.lgo100.com/a/05/299299.html

42

乐购科技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乐购科技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网友点评
我的评论: 0人参与评论
验证码: 匿名回答
网友评论(点击查看更多条评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自媒体专栏

评论

432

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