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科院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并于2016年成为公司首批分红激励试点单位,探索实施分红激励措施,有效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中国电科院已经形成了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和各学科、各领域的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其中,徐士高、蔡昌年、周孝信、郑健超、郭剑波等人先后在中国电科院工作期间当选院士。该院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超过百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银奖2项、优秀奖21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0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组织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100项。
加快新能源发展技术攻关
持续开展新能源并网、新型储能等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支撑国家清洁能源转型和新能源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10月9日9时,中国电科院新能源功率预测研究团队工程师车建峰正在查看该团队研发的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20家省级及以上调度机构应用,延长了短期功率预测时长,日前预测精度达到90%以上,为促进新能源消纳与保障电力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等特性,运行不确定性大。中国电科院在20世纪末就开始从事新能源发电研究,并在2006年成立新能源研究所,支撑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
车建峰介绍:“电力系统是一个实时平衡系统。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造成电源侧出力波动加大,负荷侧不确定性增大,电力系统功率平衡压力增加。”
中国电科院持续开展新能源电源并网、新型储能等核心技术攻关。在新能源电源并网技术上,该院建成世界上唯一具备风电、光伏发电与储能并网研究和实证功能的张北试验基地,创立了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体系,攻克了新能源优化调度运行核心技术,全力支撑国家清洁能源转型和新能源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新型储能技术上,中国电科院围绕大规模多类型电池储能电站运行控制技术展开攻关,于2011年建立了兆瓦级多类型电池储能系统运行控制平台,解决了多类型电池储能电站运行控制难题,促进了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
在运行控制技术上,中国电科院突破源网荷互动运行控制等重点技术,开发了基于云架构的调度自动化平台技术,研发了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和电力市场运营全业务技术支撑系统。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逐步铺开,新能源发电将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从电力行业现状看,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是技术经济最成熟、发展最快、规模效应最大的新能源发电类型。我们预计,到了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总量需要1.5亿千瓦,这将进一步推动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实时平衡相关技术创新。”中国电科院首席技术专家惠东说。
推荐阅读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日,道氏技术公告,全资子公司MJM公司拟向MMT公司增资4亿元,增资完成后MJM公司对MMT公司的持股比例由45%上升至87.23%。据公告显示,MMT公司位于非洲刚果>>>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中国电科院惠东: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总量预计需要1.5亿KW
地址:http://www.lgo100.com/nengyuan/xincailiao/312500.html